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28圈(中国游)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023-62457490

新闻资讯

023-62457490
联系人:张生
电话:023-62457490
传真:023-62457490
手机:18584563942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坪正街16号7层
当前位置: 28圈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江淮观察 安徽两年前事关创新生态的一个新动作开始收效了

发布时间:2025-02-23 23:51:09 丨 浏览次数:

  五金)等为代表的六家科技新锐持续刷屏,有人称其为杭州“六小龙”。这六家科技企业的“出圈”,也让“创新生态”成了一个“破圈”的词汇。

  确实,从来没有什么创新成果能随随便涌现。每一次引人注目的创新突破,都是在一方创新生态的土壤上顺乎规律的精彩绽放。

  2023年,安徽启动了一项创新体系建设的“新动作”——建设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以此引领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产业创新研究院,听上去像是科研机构,但其最鲜明的突破恰在于,并非从科研自身出发、而是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迫切需求中引来“创新的种子”,同时,产业创新研究院自身也融龙头企业、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创新力量于一体。在这个全新平台上,源自产业的创新种子一旦“破土”,就会牵动一条产业链的成长。

  两年来,安徽已经成立20家产业创新研究院,承担150多项源自产业实际需求的创新项目,其中就包括量子科技这样的前沿科研成果的应用创新。

  这背后,是对科技创新策源规律的务实而深刻的认知之变:科技创新固然受到重大基础性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引领,但大量的科研突破,其创新的动力终归源于解决实际问题,受到发展需求牵引。

  从这一角度看,安徽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称得上是一项顺乎创新规律营造创新生态的探索之举,相信也会是孵化并涌现更多创新“小龙”的有效之举。

  高能级创新平台既是原创技术的策源地、创新成果产出的集中营,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转换器”。毫无疑问,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就是一个这样的平台。

  023年,安徽重塑构建以省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引领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启动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工作。

  为进一步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构建省产研院梯次布局体系,2024年,安徽在省产研院序列中增设特色产业创新研究院。

  从建设参与单位看,产研院包含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可以说,一个平台“串”起一条产业链。

  产研院和特色产研院紧扣全省和地方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以开展产业创新共性服务、重大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引育集聚、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等为主要任务,打造集科技成果研发中试转化孵化为一体的“体系化、任务型、市场化、开放式”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我们希望产研院具备全流程的创新支撑能力,最终能实现科技成果从研发、中试到转化、孵化。”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处一级主任科员吴量介绍,

  科研成果在产研院不是被动转化,不是看实验室有什么种子就种什么菜,而是看实际产业需要什么种子,有哪些“堵点”“卡点”,需要集中力量攻克,平台集中力量去培育相应的种子,一旦种子研制成功就将其落地。

  截至目前,全省已围绕新能源汽车、数字健康、空天信息和量子科技、聚变能源、通用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

  在中电信量子集团量子智慧用印室,室内并无专门的用印管理人员,只有一个标注各类公章的存章柜,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在存章柜上输入密码信息,取出相应的量子云印章进行盖章。

  “以往需要线下找相应负责人盖公章,现在通过OA系统提交用章审批,在量子智慧用印室‘自己能盖章’。开工第一周,量子云印章就已经有百余次使用。”中电信量子集团量子云印章产品经理左寒介绍,量子云印章是一款量子加密产品,融合了量子安全能力和物联网全流程智能监管用章技术,将原实物印章直接装入智能印章章体中,让每一个盖章过程可防控、可监管、可追溯。目前,在安徽各市均有试点应用,覆盖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0多个单位。

  中电信量子集团自成立以来,坚持立足安徽、赋能全国,设立7个研发和支撑中心,推动量子信息产业在全国规模推广。

  该产研院相关负责人员介绍:“成立后,中电信量子集团与国盾量子携手,聚焦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比如行业首个融合QKD(量子密钥分发)的分布式密码系统方案、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通话服务等。”

  搭建创新平台,点燃科产融合发展引擎。产研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产研院能汇聚多方力量,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立以来,已承担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5项,自主立项项目15项,与高校联合开展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优化和实用化等产学研战略合作。

  目前,安徽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全面展开,20家产研院累计获纵向项目104项、财政经费超6亿元;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93项。

  不仅是技术协同攻关,产研院通过整合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集中力量解决产业各类共性问题,更能营造“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

  佩戴头罩呼吸10余分钟,就能检测出内能量代谢的数据……在合肥科学岛健康促进服务中心,摆放着数台由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团队自主研发的大健康领域产品。

  “这台呼吸热量代谢测试仪10余分钟就能测出能量代谢,是我国在该领域的首台套产品。”高理升是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也是安徽省数字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平台管理中心负责人。他介绍,牵头组建省数字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的企业,其核心团队正是来源于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健康产业创新研究院可以看作是‘四链融合’的小实践。”高理升说,平台内集聚上下游10余家企业、金融机构、高校院所等,不管是技术还是资金、人才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题路径。

  高理升介绍,产研院成立了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全链条综合服务的中科正元(安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并积极推进与肥西运河产业基金、肥西紫蓬私募基金、肥西县人才科创集团等公司合作,共同发起成立资金规模2亿元的肥西紫蓬创业投资基金,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今后将继续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科技合作交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开展数字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理升说,同时,整合省内产、学、研、用、投等各类资源要素,筹建安徽省数字健康产业联盟,加速安徽数字健康产业生态培育。

  2年多来,产研院在产业创新共性服务方面初见成效。目前,产研院累计获横向项目157项,经费5.8亿元。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提供了超6000次试验、检测服务;举办各类培训交流会 1500余次,培训技术人员 18000余人;组织凝练技术需求 198项。

  “今年,我们将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打造一至两个试点示范平台。”吴量表示,同时,还将把产研院作为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的重要后备力量培育,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的作用,支撑全省和地方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淮观察 安徽两年前事关创新生态的一个新动作开始收效了

Copyright © 2012-2024 28圈(中国游)官方网站
电 话:023-62457490 手 机:18584563942 传 真:023-62457490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 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坪正街16号7层
粤ICP备5598766349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