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28圈(中国游)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023-62457490

新闻资讯

023-62457490
联系人:张生
电话:023-62457490
传真:023-62457490
手机:18584563942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坪正街16号7层
当前位置: 28圈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创新运用

发布时间:2025-02-23 01:26:55 丨 浏览次数:

  五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中的创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引擎。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鲜活”教材,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因此,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强化文化育人实效,是思政课的应有之义。

  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积累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内容体系庞大、思想内涵深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理论课,需要厘清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思想内涵。为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以多元手段、多主体参与、多载体应用为支撑,加强内容建设。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形态存在的物质文化、精神形态存在的精神文化,以及制度形态存在的制度文化。

  在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文化基于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学科、师资和平台优势,自觉进行内涵提炼。通过开展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专项调查、遗存保护、研究阐释、整合挖掘、宣传教育等工作,努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开展“互联网+教育”专项行动,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依托阶段性的教研活动,进行动态文化资源库的增补以及内涵凝练工作;按照生产背景、文化实质、文化形态、事迹类别等,将全国范围内的各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进行分类归档。

  鼓励广大教师队伍、学生群体开展以红色文化、思政课为主题的作品创作,包含微电影、微短剧、宣传短片、短视频、主题征文、主题艺术展、文艺表演等,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与文化自觉性,进而丰富作品的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开展数字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共建的校际协同,校校、政校协同行动,共享红色文化、思政课相关的教学资源、文化作品、科研成果、遗存保护、科研项目人才招揽活动等信息,让更多主体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中。

  红色文化资源思想内涵的凝练,是建设完备思政课素材库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思政课素材库的应用,更要把握好内容穿插与内容渗透的“度”。因此,高校应遵循科学融入、理性渗透、有的放矢原则,提升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效。

  《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侧重于阐述各个时期形成的理论成果、思想路线、典型事迹等,其中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背景介绍已经相对完善。高校思政教师可侧重于挑选一些红色文化相关的经典影片,比如《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等融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在讲述具体章节知识时,可将具体的红色文化素材融入教学中,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如讲述长征时,可引入《长征精神之巧渡金沙》;讲述井冈山精神时,可组织学生深入井冈山红色主题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最大限度提升思政育人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教学中,可将红色文化中相关典型实践融入这一课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哲学观点。比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时,可引入红色文化的发展史、演进史、传承史、创新史等,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民观等。

  《思想道德与法治》侧重于阐述道德与法治。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素材增补、强化认知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课程重点围绕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势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在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可推荐一些红色经典著作、辅导读本、辅导用书等,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常识与课程背景,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应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弥补单一理论教学的短板和薄弱点。因此,高校应重视知行合一,重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学。

  依托校地协同,搭建资源共建、人才共育的实践教学大平台。按照资源类型、教育主题、时间线索等,将地方红色文化旧址进行分类,建设理论培训教育基地、实践观摩教学基地、劳动教育基地、文体教育基地、行业认知实践教育基地,不断强化文化育人水平与平台供给水平,充分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实践学习需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圣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先辈的英勇事迹和精神。进行红色文化知识的特色理论培训,借助讲解员现场讲解、专题课程培训、案例研讨、互动分享、影像呈现等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组织学生赴红色主题教育基地、旧址、英雄纪念广场、名人故居等地,进行实践观摩,重温先辈顽强不屈、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组织学生赴各类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劳动实践,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深化认同;组织学生参观农业、手工艺、生态环保等相关的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农业实践、手工艺实践、生态保护实践,加深对农耕文化、手工技艺文化、生态文明的掌握与理解;组织学生到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的相关陈列进行清洁、维护、雕像修复,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宣讲服务、捐赠活动等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强化文体教育基地的建设,打造地方红色文化品牌。比如,加强地方图书馆、史料馆、展陈馆、文化宫、数字展厅等场馆的常态化实践研学基地建设,通过搭建校外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的实地调研、科学研究、走访调查等,从而深刻掌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思想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和校园文化育人阵地的作用,主动依托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凸显文化育人实效。为此,高校应重视依托互联网、校园公共空间的思政教育功能,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加强网络思政课堂的建设。通过开设在线课程、直播互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依托网易云课堂、慕课APP等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在线分享、多模态内容呈现中持续提升文化素养,自觉以先进文化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思政教师应主动依托互联网平台,面对各类与红色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等相悖的言论、行为等,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以此激励广大青年学子的使命意识和文化传承自觉;应主动依托互联网,制作、发布、传播各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一致的红色故事,强化文化引领;结合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对时事、热点资讯、热门话题等进行实时分析,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思政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加强校园红色文化知识长廊、学习角、文化宣传墙、文化广场等阵地建设。同时,在宣传栏、操场、公寓、廊道、食堂等公共区域张贴红色文化相关的宣传标语、红色事迹等,努力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依托校园刊物、官网、广播站等进行红色文化知识、事迹、精神的宣传,从而提升红色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同时,也可通过摆放红色文化相关的名人雕像,增开红色文化相关的知识讲座,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征文活动,举办红色文化艺术展览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中深刻体会红色信仰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作者单位: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想教育专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主题式实践教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SZZX0020〉研究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12-2024 28圈(中国游)官方网站
电 话:023-62457490 手 机:18584563942 传 真:023-62457490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 址:重庆市南岸区南坪正街16号7层
粤ICP备5598766349号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帐号

免费咨询 投诉建议